在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化浪潮席卷的當下,汽車零部件行業迎來結構性機遇。據 Wind 數據,2025 年上半年 A 股 256 家申萬汽車零部件公司中,187 家實現營收增長,153 家實現凈利潤增長。在此行業風口下,國內汽車線束與連接器龍頭企業 —— 天海汽車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天海電子”)于 2025 年 6 月啟動 IPO,目標登陸深交所主板,目前已進入問詢階段,其 87 億元的估值與業績表現引發市場關注。
作為國內核心的汽車電子電器系統供應商,天海電子深耕行業多年,業務版圖持續拓展。公司早期以汽車線束、連接器及自動化生產設備為主,服務傳統燃油車市場;2010 年后將汽車電子列為重點方向,業務延伸至智能控制領域;2020 年剝離子公司海昌智能后,聚焦汽車線束、連接器與汽車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覆蓋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
在客戶資源上,天海電子構建了穩固的合作矩陣。傳統車企方面,與奇瑞汽車、上汽集團、吉利汽車、長安汽車、通用汽車等頭部企業達成長期合作,穩居一級供應商陣營;造車新勢力領域,也成功切入理想、蔚來、零跑、小鵬等企業供應鏈,為業務增長提供支撐。

從行業地位來看,天海電子的核心業務表現突出。招股書顯示,其營業收入規模遠超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上市公司的平均數與中位數;汽車線束業務收入在主營自主線束的 A 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2024 年市占率達 8.45%;汽車連接器業務收入位列主營連接器的 A 股上市公司前三,2024 年市占率為 3.52%,在行業內具備較強競爭力。
不過,亮眼的行業地位背后,天海電子的估值并非一蹴而就。2022 年兩次股權轉讓中,公司估值穩定在 32.47 億元左右,股權轉讓價格分別為 8.00 元 / 股與 8.1168 元 / 股;2024 年 3 月的增資與第三次股權轉讓成為估值轉折點,投資方以 19.50 元 / 股的價格參與,參考評估報告(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股東權益評估值 68.74 億元),增資后公司總股份達 4.46 億股,整體估值躍升至 87 億元;2024 年 8 月第四次股權轉讓延續 19.50 元 / 股價格,估值保持穩定。
然而,深入分析業績數據可見,天海電子正面臨增長壓力與盈利挑戰。2022-2024 年,公司營收分別為 82.15 億元、115.49 億元、125.23 億元,2023 年同比增速 40.58%,但 2024 年放緩至 8.44%。營收增速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一是業績基數擴大后,增長難度自然提升;二是行業 “內卷” 加劇,主機廠價格戰倒逼上游成本承壓,產品售價下滑明顯 —— 汽車連接器 2024 年平均售價 0.39 元 / 件,較 2023 年下降 9.3%,汽車電子產品 2024 年均價 34.82 元 / 件,較 2023 年下降 30.32%,較 2022 年更是下跌 42.10%;三是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對海外業務造成沖擊。
雪上加霜的是,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2024 年,連接器類原材料采購價從 2023 年的 227.98 元 / 千件升至 230.85 元 / 千件,電線類原材料采購價從 877.52 元 / 千米漲至 898.85 元 / 千米。一降一升之間,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持續走低,2022-2024 年分別為 15.94%、15.20%、14.59%,盈利空間不斷收窄。
除了盈利壓力,天海電子的資產質量也存在隱憂。應收賬款規模隨營收增長同步擴大,2022-2024 年賬面余額分別為 33.77 億元、47.18 億元、50.26 億元,占營收比例均超 40%(41.11%、40.86%、40.13%)。高額應收賬款不僅導致壞賬準備計提規模居高不下(三年分別為 2.53 億元、2.31 億元、2.60 億元),還出現了實際壞賬損失,2022 年應收賬款壞賬損失達 1.43 億元,且 3 年以上長賬齡應收賬款從 2022 年的 3978.59 萬元增至 2024 年的 1.73 億元,回收風險攀升。
存貨管理同樣面臨挑戰。2022-2024 年,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 14.27 億元、16.44 億元、15.71 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超 17%,存貨跌價準備計提額從 0.99 億元增至 1.28 億元,存貨跌價損失也從 7718.79 萬元升至 8813.34 萬元。若未來市場需求變化或客戶經營惡化,存貨滯銷或售價下跌將進一步影響業績。
對于此次 IPO,天海電子表示將借助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加速技術迭代、完善產品矩陣,打造新質生產力。但面對營收增速放緩、毛利率下滑、應收賬款與存貨風險,公司能否通過上市突破發展瓶頸,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鞏固優勢,仍需持續關注。